福建晋江那么多制鞋厂家,为什么就“安踏”做火了?因为安踏懂得品牌运作,一个孔令辉的故事替它打响了“永不止步”的企业名言。“李宁”拥有那么优越的品牌资源,为什么却被安踏紧逼其后?因为安踏拥有10年作坊积累下来的劳动力资本和大量厂房。如果你认为,安踏只是擅用“田忌赛马”的把戏,那么,当 CBA联赛的300多名球员都穿戴上安踏标识的运动装备,当NBA火箭队狭小的更衣室里挤入了第三个中国运动品牌――安踏,并被消费者记住时,你不得不刮目相看:这个民营企业不简单。
当国内大多数知名企业都将触角伸向奥运市场时,安踏说:“我们的奥运商机来了,其他竞争对手欲在国际舞台上一展身手而留出的国内市场空白,安踏来做。”品牌管理总监徐阳讲述了一个 “一小时协议”的故事。2004年,不论是CBA联赛还是安踏,彼此都不是对方的首选。可是,当李元伟(原篮管中心主任)从丁志忠(安踏总裁)的办公室走出来时,仅过了一个小时,不知道是谁说服了谁,双方达成了“3年6000万元――安踏成为CBA联赛唯一指定运动装备赞助商”的协议。3年时间,为了让习惯了国际品牌的球员们从心理到生理上接受安踏,安踏建实验室,聘外国专家,收集阿迪达斯、耐克所没有的完全针对中国人的数据,仅一双鞋的研发就要经过恒温实验室、人体力学实验室、染料实验室等数十道实验关卡。与CBA的合作,终于让安踏这个“杂牌军”一下子跻身为“正规军”,进入了“主流社会”。2007 年7月安踏挂牌上市仅15天,市值就达209亿港元。如今,双方的合作将延续到2012年。
就在安踏筹划上市之时,大洋彼岸的火箭队亚历山大老板从姚明口中得知了消息,安踏在国内很不错。于是,看好中国市场的亚历山大老板和擅于玩转篮球资源的丁老板一拍即合。徐阳回忆:“选择引入火箭队老板为安踏境外基石的投资者,更多是潜意识引导,觉得这支与中国有千丝万缕联系的球队能够帮助安踏拓展国外市场。”果不其然,两个月后,亚历山大俨然成了安踏的“球探”,举荐阿根廷的美洲篮球锦标赛MVP斯科拉,并促成双方的合作。如此一来,尽管李宁和匹克率先攻占了火箭队的更衣室,但已经和安踏成了拴在一条绳上的“蚂蚱”的亚历山大无论如何也会对其“照顾”有加。因此,安踏能在第一时间签约重回火箭的“弗老大”,安踏的广告能在丰田中心大量投放,安踏更是大胆地将自己的篮球明星培养基地设到了休斯敦,弄出一个“CBA·安踏休斯敦训练营”,派出10名CBA 年轻球员前往休斯敦,接受以阿德尔曼为首的教练组的专门训练。而在本届体博会上,安踏更是请来火箭明星助阵,同时揭开了训练营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