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双转移”工作会议召开 |
发表时间: 2008-10-11 |
今天,全省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工作会议将在广州召开,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将催生首个重大决策。所谓“双转移”,是指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向当地二、三产业和珠三角发达地区转移。会议的召开将有助于广东调整产业结构,争当全国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撤资”事件显示珠三角经济发展模式弊端
产业转移一词由来已久,早在2005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已出台《关于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即22号文)。今年初甚嚣尘上的“撤资”事件,再次使产业转移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
2007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持续升值,原材料涨价,工资成本上升,招工难,出口贸易受抑,政策频繁调整使东莞鞋业遭受了一场场的阵痛,形成内伤。
所谓“撤资”事件的发生,主要还是珠三角企业长期以来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所致。珠三角超过80%的鞋企仍靠“低成本、低利润”的加工贸易模式,始终居于价格链底端,利润仅在5%-8%之间。近年一系列原材料、工资、水电、厂房等成本飞速上涨,《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前大部分鞋企早已入不敷出,度日艰难。
事实上,珠三角遭受倒闭的企业不止鞋企,在传统制造业中,如服装、纺织、塑料制品、电子元件、金属和非金属制品等,均出现企业撤退的情况。近年来,承蒙改革开放前沿阵地之优势,珠三角一直发力向前推进,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之一大增长极。但是近年来,珠三角以低地价、低劳动成本以及对坏境的忽视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已显示出后劲不足,并且对广东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影响。
这一系列的原因使得许多企业面临要么进行产业升级、提高利润率,要么转移出去、降低生产成本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也有很多企业被迫关闭,有专家指出,这更凸现我省实施产业转移、完成产业升级的迫切。
解放思想大讨论直指经济“软肋”
经过广东历时近半年的第一、二个阶段思想大解放学习讨论活动,不论是政府、官员、专家,还是群众、网民,在谈起广东经济发展时,都不约而同提到2个“软肋”——人均GDP和区域发展不平衡。
一方面,多年来,广东始终还没有真正从经济大省跃升为经济强省,人均GDP一直不尽如人意,过去十年来,与沿海主要兄弟省市区相比,我省人均GDP年均增速排在最后一位,人均GDP由1996年相当于浙江的95.7%下降到 2006年的88.9%.广东人均GDP缘何近年来增速不尽如人意?原因很多,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珠三角产业升级步伐不大,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占据较大比重,劳动生产率偏低。数据表明,目前珠三角地区家具制造、皮革、服装鞋帽等行业占了全省用工的25%,但是只创造了8.5%的增加值。而过去十年间,我省每新增一个劳动力新创造的GDP是12万元,大大低于江苏的88万元、山东的22万元和浙江的21万元。
另方面,据资料显示,我省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不如江浙等省,2006年,我省地区发展差异系数(从0到1,数值越大表明差异越大)为0.7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0.67,也高于江苏的0.71、山东的0.67、浙江的0.38.其中,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人均GDP只有珠三角的1/4;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珠三角占67.0%,而粤东、粤西、粤北分别只占3.1%、 3.1%和3.9%.
人口增长全国最快,就业人员比例严重倒挂
而在同时,产业结构模式的限制导致了珠三角地区技能人才不足。广东省以港澳台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产业结构偏劳动密集型化,对低端劳动力需求量大。导致大量的低素质外省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流入我省。有数据表明广东省的外省劳动力 70%以上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大部分是普工。数据显示,我省城乡从业人员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74.9%,没有经过任何培训的占75.3%,人均受教育年限仅8.5年。其中,技能劳动者数量仅占从业人员总量16.7%,高技能人才数量仅占技能劳动者数量的比重只有15.61%。更为突出的是,我省使用外省和本省流动就业人员比例严重倒挂,2007年我省流动就业总数2620万人,其中本省720万人,与此同时,我省农村滞留550万富余劳动力。
在此同时,广东省人口增长在全国各个省份中是最快的,这其中主要是外来人口迁移带来的。据广东省劳动保障厅资料显示,2007年全省常住人口约9449万人,其中外省劳动力高达1900万人,是江苏(400万)、浙江(700万)和上海(450万)二省一市之和的1.2倍。
省人口计生委主任张枫在广东省委十届二次全会讨论中提到,2005年以来,广州、深圳、东莞等6个市流动人口出生人数已经超过户籍人口出生人数,每年有20万左右。大量人口的涌入,导致资源、环境、治安、社会管理压力很大。据了解,东莞可供利用的土地不足40万亩,按照目前每年消耗3万亩计算,十几年内将消耗殆尽。全市用电量相当于贵州一个省的用电量,全市多个地方出现水质性和水源性缺水。
“双转移”是广东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突破口
1978年9月,一位叫张子弥的港商来到虎门开办了粤字(001)号的太平手袋厂,并获得由中国工商总局发放的关于“三来一补”企业的第一个牌照。这是广东开办的第一家来料加工厂,也是内地第一家。这家手袋厂尽管规模极小、设备落后、产品低档,但却掀开了东莞利用外资的序幕。从此,珠三角拉开了“三来一补”型经济模式,同时,这种模式也深刻地改变了东莞甚至广东经济社会结构和形态演变。
事实上,目前广东经济发展面临的这一系列瓶颈可以从这种经济模式中找到答案。东莞市市委书记刘志庚在今年两会上直言,东莞“三来一补”等企业比重太大,土地,劳动力投入高,但创造的效益低。深圳市长许宗衡也提到,去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300亿,但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把握在我们手上的不多,很大程度上我们都在帮人家打工。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早在去年底举行的省委十届二次全会的讲话中强调:“广东目前的地位和下一步的战略取向迫切要求我们树立世界眼光。如果我们就经济抓经济,不把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减少常住人口等问题摆上位置,拿出举措,认真解决,广东就永远无法在GDP、城乡居民收入的人均水平上成为全国的排头兵,就始终难以创造社会治安的高水平,就长期不能建设优美的人居环境。”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多次强调,推进“产业劳动力双转移”是关系广东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一个重要成果,是破解广东发展难题的有效办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