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每年的GDP增长均超过9%,而中国的外贸出口每年的增长率自2001年以来则均超过27%,是GDP增长速度的3倍。中国出口货物占世界外贸出口货物的比重从2001年的4.3%上升至2006年的8.2%,中国出口货物占国内GDP的比值也从2001年的22.9%上升至2006年36.1%,进出口贸易总额也由2001年的5097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17607亿美元。外贸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也是增加就业的主要力量。加之,国家放开对一般贸易外贸代理权的审批,民营外贸代理商在这个时期得到了高速的发展。但是,伴随国际贸易的磨擦增多,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导致人民币的升值,国家在2006年9月和2007年7月两次调低和取消部分外贸出口退税的比例,民营外贸代理商盈利模式的简单化,竞争对手进入普通商品外贸代理行业壁垒较低,导致竞争对手纷纷进入普通商品外贸代理行业,为了抢夺竞争对手的客户,降价是最主要的利器,利润越来越少和国外客户越来越不稳定,导致民营外贸代理商的生存变得越来越困难,民营外贸代理商急需理清企业发展的思路,明确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以及实现的路径。
目前中国进行外贸进出口的企业一般有三种:外资企业占比为58%、国有企业占比为20%,民营和集体企业占比为22%。外资企业主要是分为两类:一类是加工贸易企业,他们的产品一般直接返销国外,另一类是在中国开办工厂的企业,他们的产品在国内和国外市场都可以销售。国有企业主要分成两类:一类是直接从事生产的企业,通过自己的营销网络销售给国外客户;第二类是代理一些国家专营的产品出口,包括矿产品等稀缺资源等的出口。民营和集体企业主要分为两类:其中集体企业主要是靠生产的产品自营出口,而民营外贸企业主要是从事普通产品的外贸代理,主要集中在小型家电和轻纺类产品,轻纺类产品主要包括纺织品、服装、玩具、鞋类、家具、塑料制品、旅行用品及箱包等。
民营外贸代理商主要集中在沿海省份,尤其集中在浙江、上海、江苏和广东四省,他们大都依靠中国特色的商品,如义乌的小商品城(86.59,0.00,0.00%,股票吧)的产品,而他们的周边地区正是这些产品的主产区。民营外贸代理商大都成长在90年代的中后期,依托当地中国特色的小商品产业链,通过联系国外客户达成出口产品的代理关系,从中牟取代理费或差价利润。早期这类民营外贸代理商主要是通过客户资源和商品信息不对称的盈利模式来实现盈利。但是,这种简单的盈利模式容易被轻易的复制,导致企业利润极低,而在新的外贸形式下,这些利润也被出口退税的降低而稀释,为了生存,原有民营外贸企业面临多种战略选择:如加强研发、低价吸引客户、开办子公司吸引更多客户、创建品牌、建立国外销售网络、建立生产基地和原有模式继续发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