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鞋机业新形势下如何抓住契机谋发展 |
发表时间: 2008-10-11 |
制鞋机械工业是提供生产装备的基础行业,是中国制鞋工业发展的坚强后盾,得益于中国制鞋业产品质量意识的提升,制鞋机械行业也水涨船高,取得了极大的进步。有统计显示,2005年,中国大陆进口制鞋设备价值达3494多万美元,主要来自中国台湾地区、意大利、韩国,但仅占大陆市场份额的5%左右。而到2007年降到了1927万美元,逐年递减。近几年来,我国制鞋机械年销售额每年更是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06年销售额增长超过30%。
我国大陆制鞋机械业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温州、广东地区、晋江三分天下的局面,包括中国台湾、意大利在大陆投资建立的鞋机企业在内,国内鞋机产品不仅服务于大陆市场,还出口到世界各地。然而,随着鞋机业的发展和提升,制鞋业目前面临的诸如原材料成本和用工成本提升,人民币汇率升值、政策调控等方面的影响同样也困扰着鞋机行业——
政策面:2007年7月,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发布了《加工贸易限制商品目录》,(2008年版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598个,共计1816个海关商品编码。)并明确规定沿海地区企业开展加工贸易必须缴纳50%的台账保证金,而中西部地区企业开展加工贸易继续实行保证金台财空转。“一个现金保证,一个台财空转,很明显国家是要从政策层面来推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企业向内陆地区转移的步伐。”有业内人士认为。以做加工贸易占多数的国内制鞋企业正经历着产业转移的阵痛,而鞋机业不可避免地也要受到波及。
市场面:3月20号,有消息称,宝钢股份发布5月份上调碳产品国内期货价格的通知,除中厚板价格没有变动外,涉及热轧、彩涂板等十一类平均上调幅度在200~400元/吨。据悉,宝钢此次调价是为了缩小与国际市场钢材价格的价差。对此市场已有连锁反映,马钢也出台了相应的调价幅度。原材料的涨价必然使得国内鞋机业长期以来的价格优势受到了挤压。
……
有业内专家认为,由于欧盟等国内组织对中国鞋业出口进行诸多限制,加大了印度、东南亚、南美等地区建立新的制鞋工业区的积极性,这无疑对中国鞋机的出口是一个契机。然而,面对发展中的不利因素,如何抓住契机闯过痛苦的一关,需要冷静思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