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鞋业成本“角力” 要利润还是要生存 |
发表时间: 2008-10-11 |
5月22日讯 一年一度的中国西部国际鞋业博览会在重庆璧山如期举行,今年与往年相比规模更大、档次更高、人气更旺,但发现,与会的企业家表情明显分成“两派”:来自中西部的企业家春风得意、笑意盈盈,一身的轻松;东部的企业家却愁眉紧锁、忧心忡忡。
“在产业转移的全球背景下,如今,制造业超饱和的东部地区正遭受着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加工贸易及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多重难题。”中国皮革协会理事长张淑华的一句话说出了东部鞋老板的烦忧所在。
“如今企业谈及成本不再是关系利润多少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继续活下去的问题。”一位鞋企老板心里话道出了东部鞋企正面临的生死煎熬。
利润乎?生死乎?
成本革命,这个词在今年的温州鞋业内异常流行。
当走进位于温州瓯北千石工业园的中国最大民营制鞋企业奥康集团总部时,迎面看到一幅条幅:2008成本活动月隆重启动,悬挂在员工上下班的厂区入口通道上方。
“今年的制鞋整体成本比去年增加了20 %,在皮鞋零售价格没有上涨的情况下,企业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奥康鞋业制造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樊曼如向记者表示。为此奥康今年专门成立了成本小组,设立专职岗位,对成本控制工作进一步细化。在成本活动月上,主要采取原材料量化使用、人力资源进一步整合和办公、生活小区的能源节约等措施,让节约一度电、一滴水的观念深入每一位员工的内心。
在中国鞋都温州瓯海工业区采访时发现,往年这个时候繁忙的生产情景今年显得冷清了许多。“其实企业不是没有单子做,而是有单不敢接,因为受人民币汇率不稳定等因素影响,有些7、8月份的单子就不能接,搞不好赔得一塌糊涂,只能接些近期的单子。”一位有500人制鞋规模的吴老板向记者道出了其中的原委。“企业的整体成本比去年上涨了26%左右,其中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仅员工工资这块就增加200万左右,其他大部分成本就是原材料、出口退税、人民币汇率等,现在企业基本在保本经营,进退两难。”
成本的上涨使得企业抗风险能力非常弱,只要出现一点意外,就有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因此企业做单都小心翼翼。
据走访调查和来自协会的调查:仅瓯海区就有将近1/3的中小鞋企倒闭或者惨淡经营;还有1/3的鞋企保本经营,另1/3也仅有微薄利润。
“来的太快了,我们都没有准备,简直像一场灾难。”一位经营了30多年鞋业、对制鞋有着浓厚情感的鞋企老板,不愿面对昔日辉煌的鞋业,今天正在东部走向没落。
同样的境况,珠三角似乎更加严重:根据亚洲鞋业商会2007年11月的统计报告,在广东的鞋厂有五六千家,大中型鞋厂已经关闭1000多家,其中在两三个月内,惠东的3000多家鞋厂中就有四五百家中小鞋厂倒闭。
除了政策性因素外,产业自身因素也使得各企业从产生那天开始就注定了今天的命运。目前珠三角超过70%的企业仍靠“低成本、低利润”的加工贸易模式,始终居于价格链低端,利润仅在5%- 10%之间。这种劳动密集型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一旦低成本优势丧失,就直接面对生死抉择。
西部成本潜力
一边是满怀欣喜的憧憬,一边却是是痛苦的挣扎和彷徨。成本的魔棒将东西鞋业打造成冰火两重天的景象。
与东部鞋企面临生死挣扎迥然不同的是,重庆璧山西部鞋都内机器轰鸣,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每年6000多万双皮鞋由此销往世界各地。
据重庆奥康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蒋远武介绍,从2003年5月起,由奥康集团投资打造的中国西部鞋都工业园的建设就拉开了序幕。总占地面积2600亩的园区基地,一期工程1000亩,建成中国西部最大鞋材交易中心,占地137亩的奥康集团生产基地——重庆红火鸟鞋业有限公司,目前红火鸟男、女士皮鞋已获得国家免检和重庆市名牌产品。 二期占地1600亩,在完善一期的基础上建成鞋成品交易中心和质检中心,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巴西、开罗在内的50户造鞋企业将1年内陆续建成竣工投产;
三期工程已完成前期规划工作,占地2500亩,将建设皮具、制革和制鞋品牌企业的生产加工基地,引进一批知名制鞋企业。
如今5年过去了,一期工程早已顺利完成。二期工程正如火如荼的建设中。重庆奥康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蒋远武在总结鞋都建设经验时指出:奥康集团与壁山县人民政府在打造西部鞋都得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条“东西互动、合作发展;优势互补,联手打造;富民兴业,实现多赢”的成功路子。由于西部鞋都的成功运作产生的示范意义,得到国务院西部办的充分肯定,被称为“东西互动,合作发展”的典范。同时,重庆上下正在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为重庆作出的“314”总体部署,全力推进全国省级单位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昔日的荒凉的乡村如今呈现出一派繁荣的都市景象。
有关人士介绍,预计到2012年,中国西部鞋都工业园将基本完成现有的规划建设,届时中国西部鞋都的鞋类产品产量将突破1亿双,年产值将突破100亿元。
“中国西部鞋都的成功运作以及西部鞋业的繁荣发展,最主要的原因归功于西部的成本优势。”奥康集团总裁王振滔分析道。
对于目前单纯依靠成本生存的中国鞋业来讲,西部具有绝对的土地、能源、交通运输、劳动力等优势。据估算,与在东部沿海相比,在重庆璧山每生产一双鞋企业可节省20%的成本。
与此同时,重庆有着得天独厚港口以及长江黄金水道低成本物流优势的优势。长年从事从西部到上海出口货运业务的四川佳汇物流公司负责人李昆向记者介绍,西部企业出口物流成本约占产品总成本的20%,而水路运输的费用仅为公路的一半、铁路的1/3。
最近刚刚传来好消息,重庆寸滩保税港区已通过国家海关总署审议,改保税区建立后,外贸出口产品不用再到上海报关出口,直接从重庆走水路,大大降低物流成本。
另外,西部地区畜牧业发达,提供了全国一半以上的牛羊猪等生皮资源,长期以来这些生皮被长途运输到东部沿海地区加工成皮革,再输送给东部的皮鞋生产企业。这种“皮在西、鞋在东”的状况不符合市场经济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对于制鞋企业来说,增加了生产成本。“东鞋西移”则可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