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供求商机   交易大厅   产品展示   流行图库     商人社区
  会员登陆: 帐号: 密码:
新闻咨讯
  首页 >> 新闻咨讯
成都鞋业危中寻机
发表时间: 2008-11-24

      继国务院发布10项措施扩大内需后,省委、省政府近日出台《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其中,“用好"两个机遇"——灾后恢复重建和扩大内需的机遇”被放在显著位置。

  用好“两个机遇”,对既是重灾区,又是作为我省外向型经济最发达、最先感知金融风暴“寒意”的成德绵地区,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紧紧围绕“两个加快”,强化“三个全面推动”,成德绵打响一场大战役——成都鞋业的“危机进行时”

  “这两周可以说是今年最累的两周。”20日晚10点,中国女鞋之都产业运营中心主任彭军几乎是瘫倒在成都双楠一家咖啡厅里。连续两周的调研、会议、撰写报告让他疲惫不堪,但更大的劳累来自他内心深处:面对全球制鞋业洗牌,成都鞋业如何挺过全球金融危机,并抓住危机带来的机会,改写制鞋业格局。

  危机 成都鞋企面临生存考验

  “制鞋业可以说最早感受到这场风暴。”彭军说,尽管今年10月举办的中国女鞋之都国际采购节大获成功,却没法完全走出世界经济形势恶化的阴影。

  据了解,广东鞋业出口量占全国的70%,今年上半年广东出口鞋类产品16.3亿双,比去年同期下降15.8%,有鞋类产品出口实绩的企业由去年同期的5811家降至现在的3924家;福建晋江90%的鞋企融资出现困难,80%依赖出口的企业进退维谷。

  “成都鞋企也面临严峻生存考验。”彭军说,由于国际市场变化导致成都鞋业订单减少,全市412家规模以下鞋企出口订单锐减50%,80%规模以下鞋企开工不足;由于崇州、金堂建设成本较高,约有200多家中小鞋企向其他区域转移,11家正在搬迁的鞋企停工停建,176家签订投资协议的鞋企未动工建设……

  面对金融风暴,占省内鞋业出口额95%的成都鞋业何去何从?

  行动 区市联动共同“救市”

  成都制鞋业的危机不仅让彭军和鞋企老板们寝食难安,也让武侯区政府和成都市相关部门火速行动起来,更引起了成都市决策层的高度关注。

  11月3日,由成都市经委提交的《中小型鞋企反映融资困难难以生存等问题》呈放在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案头。此前,成都市委副书记唐川平已多次召开专题会研究部署帮助产业发展的相关措施。

  “请围绕有融资愿望企业的融资和产业由"都"向"园"转移的困难这两个重点抓紧工作,力争尽快见效。”在李春城作出批示后一周,武侯区相关领导带队再次到中国女鞋之都调研,听取企业的声音。

  18日,成都市经委发出紧急通知,全面调查成都市工业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成都市经委副主任左正洪介绍,从目前情况来看,主要是对鞋业和高端食品影响最大。

  11月20日下午,由彭军等撰写的《成都市“一都两园”鞋业产业发展情况的汇报》交由武侯区区委书记刘守成修改,随后呈交李春城。

  成都鞋业有史以来最大一揽子“救市”措施将有望出台。

  机遇 成都有望改变鞋业格局

  “危机是拆分成"危"和"机"。”在彭军看来,危机既带来挑战,也带来机会:尽管广东和温州鞋企频频倒闭、转型,但市场刚性需求依然存在;同时,意大利等高端鞋企也面临严峻生存危机,为降低市场成本,拥有西部最完善的鞋业配套、最充沛劳动力资源的成都将成为他们产业转移的目的地。如果成都鞋业能紧紧抓住机遇,将出现一次产业结构的大变革。

  彭军说,在《成都市“一都两园”鞋业产业发展情况的汇报》中,拉动投资、拉动内需成了关键字:建议出台政策促进企业从“都”向“园”转移,为转移企业投资建厂进行贴息贷款,减免转移企业报建费用;鼓励企业在转移中进行技术改造;由武侯、崇州、金堂三地政府对上规模企业经营状况进行调查评估,并负责向金融机构推荐企业,协调担保公司降低门槛;由市上安排专项资金,启动“成都造”女鞋进全国商场……

  “我们即将启动成都女鞋直销的工业之旅活动。”彭军在描绘成都鞋业“黎明前的黑暗”的时候,武侯区刚出炉的《直面金融风暴,我们在行动——中国女鞋之都2009年产业推进策略案》已散发着淡淡的油墨清香。

  逆“寒流”而上 大邑蘑菇热销海外

  17日,大邑县四川兰田工业食品有限公司门前运货车川流不息。

  “现在我公司每天蘑菇出货七八个集装箱,卖到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总经理黄叔勇很得意:今年公司蘑菇出口业务额已达3000万美元,预计全年可到4000万美元,比去年增加1倍多。

  在我国食用菌受世界金融风暴影响遭遇出口滞销的背景下,大邑蘑菇以龙头企业为渠道,仍然热销海外。该县农发局负责人指点迷津:“主要在技术、品牌和销售等方面下功夫。”

  标准化技术提高蘑菇“含金量”

  在有名的“食用菌之乡”大邑县韩场镇,胡军、胡伟兄弟俩合伙投资了10座标准化菇房。

  虽然与露天大棚相比,标准化菇房种植成本每公斤要高1块钱,但兄弟俩还是觉得很划算,“用标准化技术生产的蘑菇品质好,今年10月份刚出菇时,每公斤卖过10多元。”

  为提高蘑菇品质,大邑县从2007年起引导农民建设标准化菇房,涉及总投资高达2.94亿元,“用标准化技术培育的蘑菇可以直接进入欧美市场。”该县农发局负责人介绍。

  以前,标准化菇房只能种一季、闲一季,为解决这一难题,该县还从福建聘请专业人员,配合川农大、兰田专家大院和县农发局技术员,对菌农开展技术培训。仅韩场镇今年双孢蘑菇育种、种植等方面培训就进行了3期。

  优异的品质为蘑菇赢得了身价和市场,胡军兄弟俩这一个多月就卖了6万多元。

  扣准国际市场“脉搏”做营销

  大邑共有28家蘑菇加工企业。其中,仅兰田一家,年加工能力就达到六七万吨。面对金融危机的到来,兰田没有缩减收购量,“蘑菇是欧美等国消费者的传统食品,每年的消费量比较稳定。”黄叔勇采取的措施是积极应对市场调整产品加工类型。

  9月、10月,公司高层到美国、法国参加相关展会,与客户见面,考察行情。深谙“生意经”的黄叔勇发现,针对餐馆的蘑菇销量减少,针对超市的销量增加,而超市价又远高于餐馆价。基于这一判断,兰田公司积极调整了加工策略,主要生产加工针对超市的产品,“公司今年的订单反而增加!”

  把优质农产品名片用得更好

  “大邑双孢蘑菇”已成为大邑县的一张优质农产品名片。而大邑县所想的,则是如何把这张名片用得更好。

  2008年,该县食用菌种植面积已达3.3万亩、蘑菇面积2.8万亩,其中标准化菇房有3075座。除了双孢蘑菇,还发展了鸡腿菇、金针菇、香菇等常见品种,引进和开发杏孢菇、白灵菇、金福菇、长根菇、鲍鱼菇5个新品种。

  “今年我县已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了"大邑双孢蘑菇"集体商标,全县共有蘑菇品牌10余个,其中无公害品牌2个。”大邑县农发局负责人表示,品牌战略将是该县在规模化之后朝农业产业现代化迈出的第二步。未来几年,大邑将着力打造全国最大的双孢蘑菇生产加工出口基地,把菌类产品的精深加工和市场营销进一步做大做强。

  除了正面推动,大邑还在后续保障上动起脑筋,引导全县菌农全部参加保险,以完善的抗风险体系解除菌农的后顾之忧。

  专家视线

  转“危”为“机”,进一步扩大成德绵内需

  王小琪

  目前,成德绵地区正处于特殊而关键的内外部环境中:一方面,“5·12”特大地震灾害对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破坏和影响;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和由此引发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正由发达国家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蔓延,成德绵作为我省经济外向度最高的地区,正面临严峻挑战。另一方面,地震灾害使四川包括成德绵受到少有的重视和关注,四川享有国家支持灾后恢复重建的特殊政策,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依然向好,国家采取一系列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等,都给成德绵拉动内需,实现更长时间、更高水平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在此背景下,成德绵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扩大内需:

  第一、加大投资力度,以投资带动消费。应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投融资体系。对成德绵地区灾后重建、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公共事业、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等重点方向和重点领域进行投资。

  第二、加快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提升成德绵地区的特色产业优势。通过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壮大成德绵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特色产业,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提升竞争力。

  第三、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和城乡低收入群体收入,进一步增强成德绵地区社会消费能力和意愿,并提高消费预期,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从而拉动内需。

  聚焦

  两年3000亿 绵阳迎来史上最大投资热潮

  本报记者 李晓东 何玉文

  21日,绵阳城南会客厅,因“5·12”特大地震沉寂了半年的建设工地再度热闹。这个20多平方公里的城市新区,承载着绵阳百万人口大城市的梦想,将在明年迎来开发高潮。“今年12月底前,绵阳将分两批新开工1200个以上的项目。”绵阳市建设局局长王绵生说,这两天,局里所有工作人员都在为建设项目忙碌,在准备动工的项目中,涉及基础设施的项目数量最大。

  灾难给绵阳造成了3000亿元以上的经济损失,但也给绵阳造就了千载难逢的机遇。19日,绵阳召开市委中心组学习会,在国家强力启动内需的背景下,绵阳做出这样的判断:全市上下必须全力以赴将大灾难转化为大机遇,确保两年完成3000亿元的投资,用两年时间基本完成三年重建任务。

  在绵阳建市的20多年里,总投资也才16000多亿元。王绵生记得这样的细节,在市委中心组学习会中的小组讨论会上,他率先发言:“全市城建系统将推出427个项目,总投资483.7亿元。”话音未落,参与讨论的绵阳市委书记谭力立刻说,“这个投资额少了。”

  大胆做项目,争分夺秒抓项目。目前,绵阳已储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11376个,总投资3052亿元,新一批重大项目正在紧张落实中。“绵阳将围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民生、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等五大类来思考落实项目。”绵阳市发改委主任陈兴国说,如何落实3000亿元的投资,绵阳已有了清晰的思路,即抓项目、抓投资、抓建设、抓开放、抓环境。

  这两天,平武县县长毛一兵正在绵阳城区周边“秘密”考察。作为山区交通受限的平武,要在绵阳城区附近建设“飞地”工业园,发挥园区对经济的集聚带动效应。

  目前在绵阳,这样的创新思路并不少见。绵阳各区市县正在利用存量资产及土地搭建起有效的投融资平台。陈兴国介绍,绵阳正创新融资方式,争取发行国债、企业直接投资等方式筹措建设资金。目前,富临集团等公司的上市融资步伐正在加快,谋划已久的科技城产业基金已募集到30亿元,预计年底投入运行。而绵阳正在进行的另一项工作是利用对口援建的优势,将援建资金尽可能转化为资本。

  困境中寻机遇 德阳加强自主创新

  本报记者 龙腾飞

  “金融危机冲击了电子产业的各个领域,公司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21日,中江博益磁性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昌贵忧心忡忡,由于来自上游企业的订单锐减,公司已将员工削减一半以上,工作时间也由原来的6天减少为5天。

  对不少德阳外向型企业,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寒潮”已不期而至。中江11家台资企业均为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企业,涉及电子、机械、制鞋等行业,受困于高涨的成本和低附加值,利润空间遭到严重挤压。危机下,本地纺织、丝绸企业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丝绸出口价格由30万元/吨减少到16万元/吨。“很多企业订单比去年同期减少了30%以上,产品库存也延长到3-6个月。”中江县经贸局副局长刘昌泽介绍。

  “只有企业自主创新,节能增效,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危机中立于不败之地。”德阳市经委在上月邀集企业,专门召开了应对国际金融风暴的专题研讨,确定了针对扩大内需落实政策、调整工业规划、为中小企业搭建融资服务平台、为企业减负、协调生产要素等应对措施。

  通过拓展市场、加速资金流转、降耗增效、调整产品结构,仍有不少企业在危机下逆势上扬。

  中江金启通印刷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高档切纸机拥有11项国家专利。“虽然销量比去年有所下降,但我还没有感受到大的危机。7月份,我们的员工工资还上调了15%。”公司总经理陈和利介绍,在日前上海举办的全国印刷展览会上,江苏和浙江的商家对他的产品很感兴趣,他已开始拓展广东以外的市场。

  德阳市商务局对外经济合作科科长孟英认为,企业应抓住国家刺激内需的机会,走向一条“内外结合”的健康发展道路。

 

编辑:yangjing  
 
  相关文章:
 
粤企倒闭潮传闻不实 2008-11-21 17:46:27
鞋企要过冬而不是冬眠 2008-11-21 11:49:34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支付中心 | 法律声明 | 在线留言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