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底到今年初,“抱团过冬”、“抱团取暖”等声音不绝于耳,2008年的网商报告主题定为“抱团行天下”、 甚至连中石油和中石化这样的巨头也结盟抱团,可见近期中国经济之“冷”。但正如马云一再强调的,优秀的企业在逆境中照样可以发展,谁先适应这个环境,谁就有机会。对鞋业而言,除了自身自强不息之外,政府组织也响应温家宝总理“政府和企业抱团取暖”的号召,大力出台各项支持政策,在“过冬”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月中旬,位于天津商业地带的天津麦购时代广场计划对外营业,温州市20多家鞋服品牌入驻该商场,并首次以抱团形式亮相,这些温州产品被统一打上“温州名购”字样。这个“温州名品购物中心”是一种“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商会或协会配合、企业对接、单品组合”的运营模式。
无独有偶,近日,中国女鞋之都产业运营中心主任彭军表示,成都女鞋今年也将实施由政府牵头引导、众多企业联合参与的“中国女鞋之都名品连锁店全国推广计划”。届时,将以“中国女鞋之都名品连锁店”为统一标志,联合成都各大品牌鞋企,形成整体进攻突围攻势。据悉,目前该商标已成功注册。
温州、成都两地市政府做法异曲同工,从表面上看是经济寒冬下政府对于地区主要支柱产业的扶持、提升区域品牌形象、加强区域对于品牌的背书能力;但实质上凸显的却是鞋服企业目前普遍面临的通路困境。一方面,专卖连锁系统发展愈来愈受到成本上涨等的限制;另一方面,聚集着大量人流且可以提升品牌形象、档次的商场却总青睐国际品牌,而将本土品牌拒之门外。做生意最本质的核心在于赢利,盈利的关键是保障优良销售渠道的畅通。尤其是本土品牌要想冲破经济寒冬的冰封,必须主动出击寻找针对消费市场的直通车,而且是造价低廉却能数秒内狂飙千里的直通车。
无疑,温州市政府和成都市政府为各自所在区域提供了这趟直通车。政府主导的抱团,降低了企业的拓展成本,提高了品牌对于渠道的谈判能力,更获得了消费市场的高关注度。据说,温州市政府还提供了补贴政策:每“攻”下一个大商场,市政府支持“温州名购”200万元的推广、宣传经费,并给每家入驻的企业补助5万元的专店专柜装修费。
然而,搭上这辆直通车就意味着能安全过冬吗?我们不妨学学郎咸平先生,回归本质看待问题:鞋企遭遇的渠道困境,其根本原因在于品牌力不够、盈利能力弱。在这样的情况下,抱团中的企业如果单纯希冀以渠道驱动来带动品牌驱动,并不断加大投入,而不自动自发进行创新型提升、精细化运作,那么政府组织抱团以打造区域品牌后发优势的良苦用心也将无法达成。毕竟,政府搭的台再好,对于企业而言,终端还是靠业绩说话,而开店本身就有风险,即便有补贴、店租低,装修、压货、人力等费用难题还是照样会出现。
另外,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抱团取暖也应当警惕抱团的消极影响。美国心理学家做过一个经典实验证明:一群抱团取暖的人,对于烟雾的反应明显要滞后很多。一方面是人多以后信息也多,彼此互相干扰,对于新信息的敏感度自然会下降;另一个原因是认知反馈的框定效应。所以,抱团之内的企业需时刻保持信息敏感度,像皇帝的新衣中那个小孩一样敢于打破框定效应,以免丧失机会。
再次,企业过冬,法律风险却不冬眠。在过冬的特殊时期,很多企业急于求成,往往忽略了规避法律风险,诸如口头协议或不明确的条款约束协议、对方资质等一定要谨慎考察。 最后,一定不能欺行霸市,要加强事前管控和预见性措施处理,顺应市场规则,否则等到吃不了兜着走再进行危机处理就为时已晚。
张瑞敏在海尔与宝钢抱团的签约仪式上讲到,抱团并不是"熬冬",而要时常“冬泳”以增强抵抗力。的确,抱团取暖固然是一种姿态,是面对市场寒流时仍然积极进取的态度,可以让“势单力薄”的企业获得心理安全感,但只有只有聪明的人才可以在冬天趁人家手冻僵了,多切一块市场蛋糕。做到“要过冬,先抱团”并不难,难的是如何“等机会,退潮后,捡宝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