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已至,人们对凉鞋的消费需求该旺了。可记者在台东商业街的店铺里看到,凉鞋在疯狂地打折甩卖,商家降价的可信度到底有多少?利润空间还有多大?厂家和商家的关系如何千丝万缕?我们不妨溯其上游一窥究竟——
积压的凉鞋比人还高
带着诸多问题,记者采访了青岛鞋革批发市场青岛东李跃盛鞋城的几位业主。一位李姓业主带着记者来到他的仓库:只见数千双凉鞋囤积在库内,150多平方米的仓库只腾出一半多点的空间。面对高过自己身体的积压凉鞋,李老板叹了一口气:“往年,我们4、5月份进凉鞋,7、8月份进秋鞋。现在马上要进秋鞋了,可存在库里的鞋还有一半没卖掉。”
“您打算如何销售这批凉鞋?”记者问。
“有什么办法,只能低价处理了。说实话,这些鞋都是赔钱卖。每处理一双鞋亏的钱,要用正常价格批发的两双鞋来补平。眼下没别的办法,只能趁着这段时间赶紧把鞋处理了,再拖下去可就真卖不出去了。”
“今年卖不了的鞋,可以明年卖嘛。”记者说。
“就算明年卖,也是低价处理,也就是在刚入夏的时候处理一下旧鞋,毕竟我们还要卖新鞋吧。鞋的款式每年都在变化,所以鞋是不能存的。”
凉鞋贱卖对于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件“少花钱就能买好东西”的美事,但对于厂家和经销商来说却不那么简单——
中山路上,特卖减价的横幅占满了展示窗的大部分面积,而凉鞋却成了配角
卖凉鞋需要“天人合一”
今年青岛的夏天来得似乎有些迟,人们在凉爽的迷雾中度过了半个伏天。不知不觉到了7月份,人们才感觉应该买双凉鞋了。对于凉鞋批发、零售商来说,这无疑损失了一半的钱财。卖鞋成了“看天吃饭”的生意。
然而,机会总是偏爱那些有准备的人。凉鞋不好卖最终的原因还是在人。在进鞋之前,对进鞋数量的判断成了胜负成败的关键。
一位王姓老板说:“若事先能估计到气候的反常,对进鞋的数量加以控制,就能减少或者化解损失。不光是天气,还有流行时尚、消费者消费能力、心理等因素也应细细琢磨。”
批发商成了吃黄连的哑巴
“批发商大多从生产厂家直接进货,厂家何时生产我们就什么时候进货。”李老板直言不讳。“但是,今年生产厂家3-4月份就开始出凉鞋了,我们也只能3-4月把鞋先进来。问题是,由于今年伏天来得迟,凉鞋即便摆在柜台上也卖不了。”
批发商接到货物以后,就把鞋发给零售商,可消费者那时根本没有购买凉鞋的打算。刚进的新鞋在柜台上“风光”几天后,被零售商退还给了批发商。对于批发商来说,他们不仅是连接厂家和零售商的中介,还是货物的“终结者”:鞋从厂家发给批发商后,双方就“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了”,销售商从批发商手里拿到的鞋在若干天内,如果卖不掉仍可退还给批发商。批发商成了吃黄连的哑巴。
零售店铺里的凉鞋遇冷滞销,损失最大的当属批发商
傍上一棵“大树”不容易
6年前,制鞋业便开始“洗牌”。而眼下的经济危机无疑加快了优胜劣汰的刷新率。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多数“小鱼”不是自生自灭就被“沦为腹中肉”,还有另一部分“小鱼”在沉默中“爆发”起来。而“大鱼”也经历了一番残酷的优胜劣汰之选。李老板感慨道:“过去,我到南方进货的时候,村牛棚里叮当声就是制鞋的声音,小作坊很多,厂家更多,与厂家建立联系、拿货都很方便。现在去南方看看,基本都是一座座拥有4、5栋厂房的大鞋厂了,小厂每天都在倒闭。”
鞋业市场正在走向垄断。小厂的衰败成为淘汰法则下的必然产物,而大厂的崛起也战战兢兢。对于批发商来说,给他们供货的鞋厂突然倒闭无疑断了他们的“粮道”。批发商需要寻找另外一棵“大树”来“乘凉”。然而,小厂的纷纷消失,让他们在选择厂家的时候更加困难,在与大鞋厂接触的时候也容易“逆来顺受”。与大厂的关系亲密了,自己却没了选择权:“鞋厂生产什么货,我就进什么货。”一位刘姓老板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