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秘籍:
1.坚持“走出去”战略,但“不求全面开花,力求重点突破”
2.专注于鞋业,在最近的4-5年,不会涉足其他行业
3.在产品升级、改善服务、降低成本、加强管理上下功夫
11月初,温州的初冬刚有些许凉意。哈杉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建平从美国回到温州不久,就召集全公司中层以上的干部开了一次会议,主要内容是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如何正确认识哈杉。
与温州城中4000多家制鞋同行相比,哈杉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这也难怪,因为自从10年前做出“走出去”的决定后,哈杉生产的鞋就全部在海外市场销售。
10年间,哈杉曾多次陷入中国同行的价格战而不得不一次次“转换阵地”。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哈杉的销售版图日渐扩大。如今,哈杉所生产的男式休闲鞋、正装鞋已销售到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且在欧、美、亚、非四大洲设有8家全资子公司、3个制鞋厂。
然而,今年他们却遇到了很大的难题。一方面,原材料价格、人力成本的不断攀升,压得他们快喘不过气来,另一方面,金融危机的蔓延也令全球市场尽显疲态。
“我们面临的情况确实比较严峻。”2008年11月12日,哈杉公司董事办主任潘陈忠在接受《中国新时代》采访时说,“今年的生产总量会明显下降,往年我们(温州的工厂)一年能生产400万双鞋,但今年预计能达到250万双也是比较困难的。”
的确,正因为与国际市场同步,哈杉对于金融危机产生的影响也更为敏感。但是,他们已经没有过多犹豫的时间。那些长期依赖于低成本、低附加值模式维持运转的企业,就在他们的身边纷纷倒下,而海外低端市场的不断饱和也在催促他们必须加速产品的升级。
现在,哈杉一边要继续代工,同时又不能放弃发展自有,他们应如何权衡各方利弊?在“走出去”这一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哈杉又将如何审视自己的市场版图,重新布局?
微亏也要做
像大多数在“中国鞋都”成长起来的同行一样,哈杉也是做OEM起家的。到目前为止,自有品牌与代工这二者为哈杉带来的利润分别占其总利润的60%与40%。
坚持代工的原因很简单:资金回笼快。尤其哈杉的海外战线拉得比较长,从非洲到中东,再到美洲,几乎遍布全球。以哈杉在非洲的制鞋厂为例,那里从下单到采购就要2个月,同时,由于非洲的海关清关速度也比较慢,经常要2-3个月的时间。如此计算下来,仅完成1单就要耗费将近6个月。而等到他们将产品售出到最后收回资金,需要8个月左右的时间。
“也就是说1年下来,资金周转率还达不到两次。”潘陈忠说,“但我们给其他企业做OEM的话,资金回笼就很快,一般只要我们发货,对方就会给我们把钱打过来。”
目前,哈杉代工的品牌有10个左右,其中包括美国的沃尔玛、澳大利亚的蒙特朋特、德国的瑞克等知名企业。
毫无疑问,在众多OEM客户中,沃尔玛是最强大的一家。2003年初,哈杉与美国沃尔玛公司签约,正式成为其在亚洲生产基地的制造商。
但是,沃尔玛对于所有供应商开出条件之“苛刻”,在业内也是出名的。“大家都知道沃尔玛的采购金额是最低的,他们会把供应商的利润维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谈起这位合作多年的伙伴,哈杉一方显得有些无奈。
随着近年各种成本的不断攀升,OEM企业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以制鞋企业为例,生产成本主要由原材料成本与制造成本构成,其中原材料成本要占到每双鞋销售额的55%左右。今年上半年,随着原油价格的上涨,哈杉的原材料成本上涨了10%-15%左右,而进入下半年,随着原油价格的回落,原材料成本又下降了5%-10%。
与原材料价格的起起落落不同,人工成本却是只涨不跌。从去年到今年,哈杉的工人工资平均已经上涨了15%左右,这意味着哈杉的利润下降了3%左右。
此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哈杉每年都要为沃尔玛生产约50-60万双鞋,占哈杉生产总量的15%左右。今年上半年,哈杉接到的沃尔玛订单与往年几乎持平,但进入下半年,随着金融危机后续效应的逐步显现,他们接到的订单不仅量在减少,品种也以老款为主。
此前的每个季度,沃尔玛都会推出10几个新款产品,但今年哈杉接到的订单基本上都是一两年前的老款。沃尔玛此举并不难理解,在日趋疲软的市场环境下,推出新产品意味着将承担更大的销售风险,因此更保守的产品策略自然是首选。
往年,哈杉为沃尔玛代工还能获得1%-2%的利润,但今年想维持这点利润也成了一种奢望。由于沃尔玛对一些老款产品的定价咬得很死,甚至还保持在一两年前的价格水平,因此哈杉现在接这种订单做的只能是赔本买卖。“如果我们不做,他们就会交给其他企业做。”潘陈忠说,“企业为了保持正常的运转,有时候赚钱的买卖要做,微亏的也要做。我们有2000多名工人要养活。”
与为沃尔玛生产成品鞋不同,哈杉为另一家OEM客户瑞克公司生产的只是半成品。在温州,哈杉为瑞克生产的是鞋帮与鞋面,之后这些半成品会被运往德国,再由瑞克当地的员工将其加工为成品鞋。然而这看似简单的合作,却让哈杉受益匪浅。
由于瑞克对产品质量的要求非常严,因此5年合作下来,哈杉的制鞋工艺水平提升了很多。“我们过去做的订单,对方往往只要求从外面看不到线头就可以了,但瑞克则要求在里面也不能露出任何线头。”与瑞克合作,不仅给哈杉带来了现金,也无形中提高了他们的生存能力。一度习惯于大批量、粗放生产模式的哈杉,现在也敢于接下那些产量不大、款式却颇为丰富的订单了。
但是,由于金融危机的波及,瑞克今年也像沃尔玛一样,减少了订单的数量以及新产品的推出。
通常,哈杉与瑞克的合同是每半年一签。
目前,双方在明年上半年的订单已经完成,数量比往年缩减了1/4左右,新款产品也由往年的10-20款锐减为1-2款。
更严重的是,此前一向信用良好的瑞克现在也成了让哈杉担心的一个客户。过去,还不等哈杉发货,瑞克的货款就会到帐,现在却变成哈杉要反复催促瑞克,甚至在他们已经发货一周到半个月后,现金才能到帐。这在过去5年的合作历史中,是从未有过的。
现在,哈杉一直在关注瑞克的动向,不知道这家欧洲大客户能否安然度过这次的金融危机,他们的合作还能持续多久。
升级压力
进入第4季度,全球经济开始出现势不可挡的衰退趋势,此时,低成本、利润甚微的OEM订单也越来越像是一根“鸡肋”。过去,哈杉从客户那里得到的不仅是现金,还有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及制鞋工艺,但随着客户订单量的缩减以及对新品推出速度的锐减,哈杉从客户身上能够获得的东西也越来越少。
产品升级,对于任何一家规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企业,都是一道跳不过去的课题。如果说做OEM订单,主动权还掌握在客户手中,那么哈杉在海外市场上遇到的产品升级压力,已经刻不容缓地摆在了他们的面前。
俄罗斯是哈杉开拓的第一块海外市场。在1998年间,一双成本约为4美元的鞋在当地售价为20多美元,扣除7美元的中间成本,哈杉还有100%―200%的销售利润。但随着众多中国同行的大量涌入以及不断压价,哈杉在俄罗斯市场能够获得的利润变得越来越少。撤离俄罗斯之后不久,哈杉就在非洲找到了一块“新大陆”。
尼日利亚是非洲人口最多的一个国家,1998年,哈杉在这里建立了销售公司,销售“HAZAN”牌皮鞋。此后的5年,“HAZAN”在当地的销量逐渐攀升,成为被当地民众认可的一个品牌。
然而2004年上半年,尼日利亚前总统奥巴桑乔为了维护和扶持本国的制造业,出台了一项贸易禁令,将男鞋在内的31种商品列入了进口产品的限制名单。对于已经在当地树立起品牌并建立了成熟销售渠道的哈杉来说,如果放弃,损失实在太大了。同时,他们也看出,尼日利亚政府更欢迎外商前去投资建厂,因此他们决定在当地建立制鞋厂。
由于尼日利亚的经济十分落后,因此在最初的阶段,哈杉必须将制鞋所需的所有材料运送过去,从皮革、鞋钉到胶水,甚至还有包装的材料。首先,哈杉要在温州将鞋帮、鞋底等“关键部件”做好,然后将这些半成品运到尼日利亚的工厂,再由当地工厂完成最后的加工。
|